导语

  随着天气转凉,温岭妇保院普儿科住院部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较前些日子明显增多。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,多见于1-6个月的小婴儿,以咳憋、喘息、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。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-72小时,病程一般约为1至2周。

  据普儿科顾红丹主任介绍,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是引起毛细支管炎的最主要原因,在住院儿童的鼻咽分泌物中检出率大约为50%—80%,其他病毒包括人类鼻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偏肺病毒、腺病毒和冠状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此病。不同病毒感染的临床差异较难区分,混合感染可能会增加疾病的严重性。

  另外,顾主任也讲到,许多住院治疗的足月儿并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,年龄可能是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唯一重要风险因素,大约2/3的住院患儿年龄都在5月龄以内。RSV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主要是出生后30-90天的婴幼儿,在这一时期,母亲来源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开始下降,可能是易感疾病的主要原因。足月儿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中和性抗体,而早产儿获得的IgG抗体则较少,这也解释了早产是该病的重要风险因素。此外,早产伴随慢性肺病、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能导致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。

  婴幼儿期的严重毛细支气管炎会增加哮喘的发生风险,特别是鼻病毒或RSV性毛细支气管炎。可能是因为生命早期的肺部炎症损伤导致了正常肺发育的改变,以及气道免疫应答功能的改变。

  目前并没有明确药物可以缩短疾病的病程或加速症状的缓解,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,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包括氧疗、控制喘息、营养支持、病原治疗等,大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。

讲了这么多,

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有点晕,

现在,

我们来划下重点!

为避免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,应提倡母乳喂养,避免被动吸烟,增强婴幼儿体质,居室注意勤通风,尽量避免带宝宝去密闭拥挤的公共场所;同时洗手是预防RSV传播的重要措施,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手卫生,特别是在接触宝宝之前。